Google中国本土化期待一幅五谷丰登的田园牧歌式的前现代古朴怀旧的诗意画卷,以最前卫最尖端代表最新潮流和时尚的后现代技术,在最充满骚动和叛逆意味的中国,做孤芳自赏曲高和寡的行为艺术表演。所以Google的中文名字冒天下之大不韪义无反顾地叫“谷歌”,即使已经到了进退维谷四面楚歌的境地。“谷歌重来”的高调也就越发有些凄怆、悲凉的意味。古龙的小说里常常说,来过、活过、爱过。无论面临怎样的生死抉择,毕竟有过某种刻骨铭心的烙印。“谷歌重来”似乎并非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更加生机勃勃斗志昂扬。恺撒的名言说,我来,我看,我取。如今Google来过,看过,何所取呢?中国的传统道家哲学认为,“欲固取之,必先予之”。Google到中国来,确实拿出了不少,却并没有给予什么,所以必然不能取得什么。摆出了很多东西,并不意味着给予与共享。摆足了架子,摆足了谱,却没有给出应有的谦恭、诚信与合作的态度。本以为无往而不胜的Google金字招牌下上演的大戏一定会赢得空前的满堂彩,事实上却是铺天盖地的斥责喝骂声。本是网络丛林中的王者之王,到了中国却沦落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谈到Google的中国本土化,不可能不谈到李开复先生。每个月甚至每周都会听到李开复将再一次以I need follow my heart的理直气壮而性情率直的理由告别Google,踏上新的征程。作为Google的中国总裁,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很容易成为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话题,要说Google中国本土化的得失问题,不能不谈谈李开复先生。从个人立场而言,他算是值得我恭敬崇仰的前辈。在这里的谈论或评论绝无丝毫不敬,所以为据的也是道听途说并非空穴来风的各类大众言论,我只是稍加整理而加以综述。细枝末节的零碎孤立的事件中往往隐藏着某种形象具体的事实可能。
李开复很重视人才。早在微软,他就提出“6P策略”。6P分别是研究人才(People)、 合作项目(Programs)、学术著作(Publications)、发明专利(Patents)、技术原型(Prototypes)和技术转移(Product impact)。在这6P当中,没有哪一样离开了人,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李开复自己也明确指出,6P之中,又以研究人才(People)为最重要。因为没有最优秀的人才,其他5P根本无法谈及。不过在操作过程中,却让人觉得他似乎在做戏,要不就是让人有太过于书生气的印象。比如向比尔•盖茨介绍到李劲的时候,他出示了少年李劲和邓小平在一起的照片。这一举动就比较戏剧化,比较微妙,比较有人情味,又比较有政治手腕的意味。照理来说,如果要介绍一位优秀的程序员,应该拿出其代码或者产品为例。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开复是很善于沟通和把捉时机和氛围的。作为Google中国区的总裁,他乐于和大学生交朋友,到各个大学巡回演讲,给大学生们写信,指导他们要“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一种亲和、谦恭的求才方式本也无可厚非,只是在严峻的Google事业拓展面前,显得本末倒置轻重不分。不能在最短的期限内在技术上打倒最大的竞争对手百度,那就是失败。李开复在广大校园招贤纳士的方式,五年十年后必见成效,然而形势不等人。李开复一直认为,Google在中国的发展要分四步走,招聘、技术、流量、收入。招聘找人是第一位的,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花费了太大的精力召集了一批需要时间培养锻炼的新手。他们将来有一天能够成为精锐之师,独当一面。但是现在让他们跟强劲的对手过招,让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可能的挫折能够损伤他们的士气。这从“谷歌拼音输入法”的出台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可见一斑。其实Google在中国立脚之初,应该尽一切可能找到经验丰富、技巧娴熟的老手来打硬战。只有从技术的根本上超越百度这样的对手,才有足够闲暇的时间到校园里精挑细选优秀的人才。本来应该是百分之八十的时间用来挖掘竞争对手营垒里的精英,百分之二十的时间用于校园招聘,李开复恰恰颠倒了做。他更热衷于做一个年轻人的精神导师,而不是第一流的Google的第一流的老板。
我很欣赏李开复说的I need follow my heart,很性情,然而也很缺乏思虑,潜藏着太多的危险。因为它实际上就是“跟着感觉走”,不够理智。作为个体的行为或风格,跟着感觉走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对一个大公司而言,尤其是重要的决定或部署,必须是深思熟虑无懈可击的。在“谷歌拼音输入法”事件中,让人感觉有不少直观的判断和决定,很多低级错误本可以避免的。无论是研发的人员选择配置、产品的推出,还是媒介的选择、公关的策略,都少不了需要李开复的签字或点头。两个实习生几天就开发了“谷歌拼音输入法”,被人揪住把柄以后,又是两三天就更新了词库,先是强词夺理死不认账,接着是据说借用奥美广告公司进行口水战,再接着不得已认栽认错,公关经理引咎辞职。一件件一桩桩都让人觉得如同儿戏,而无法相信是Google这样的公司能够做得这么拙劣、下流。
几个星期前,Google的全球CEO埃里克•施密特来华访问,公开力挺李开复在中国的贡献,他对李开复的业绩是这样评价的:“如果总分是20分,我得打18分到19分,我之所以给我们在中国的工作打如此高的分数,是因为我们进入到中国市场以后,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样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李开复博士的领导。”同时埃里克•施密特还强调,要加大对中国的放权,在中国维持李开复单一总裁制的局面。媒体、报章、网络似乎一致认为,李开复是受到Google上层信任和支持的,“谷歌重来”看来并非虚幻之谈。李开复的离职传闻似乎也因此不攻自破。实际上只要稍微仔细推敲一下,这不正是“进退维谷四面楚歌”的信心和信任危机的体现吗?试想一下,堂堂一个总裁,在他自己所深信的招聘、技术、流量和收入四步骤上并不能拿出过硬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职责和身份,却要自己的上司来给自己打圆场。得不到业界和用户的认可,反而要公司内部来加以扶持。这不是十分奇怪的事情吗?埃里克•施密特说“如果总分20分,我得打18分到19分”这句话表面上是95%地肯定,实际上可以看作是100%的否定。行百里者半九十,差的那一两分正是问题的关键,这一两分的差距决定了Google中国本土化的困境和危机。九十五分实际上是零分。试想一下,再过几个月,或者是到了明年,Google中国不能有个象样的“重来”,即使李开复有更多的贡献,招揽再多优秀的人才,埃里克•施密特能给他打九十六分吗?
Google中国本土化的第一要务自始至终都是要打败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百度,不能打败百度,那就是Google中国本土化的彻底失败。为了打败百度,Google本该可以和百度以外的所有竞争对手结成一体,尽可能大范围地化敌为友,集中一切力量,重点突破,理论上来说,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就能达成目标的。然而Google中国喜欢创新求多贪多,不管哪方面都想争个第一,极大的贪心指望没有太多经验的团队来达成目标,怎么可能不出事?亚历山大解戈尔迪之结,锐利果断,解决问题的关键,跟解决全部的问题往往没有太大的差别。专注于问题的细部,战线越长越难取得战略上的突破。
Bookmark this post:
|
0 评论:
发表评论